脚下沾满泥土 心中充满芳香
张文静,2021年度、2022年度全市法院系统优秀辅助人员,2022年度被元氏县委、县政府授予“最美政法干警”,2023年度荣立“个人三等功。
法官的职责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工作中,元氏张文静总是注重发现纠纷背后的问题,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有不少案件是通过她的努力,充分发挥了调解在解决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对案件处理结果既做到了案结事了,又充分体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以协同之态,融入基层治理
“张庭长,我们乡发生了一起房屋损害的纠纷,当事人和他们村干部现在都在乡里,你能过来帮我们调解一下吗”?“好的好的,我马上赶到”。2023年10月初的一天,张文静接到北正乡政法委员的电话后立即和驻庭特邀调解员赶往乡里。经了解,杨某和高某系同村村民,两户左右相邻。高某对自家旧宅拆除翻新施工过程中,所雇佣的时某驾驶钩机不慎砸到邻居杨某家的房角,致使杨某的房屋出现变形及墙体裂缝,原本完好的房屋也变成了危房。后三方因经济赔偿问题一直未能协商一致,矛盾愈演愈烈。张文静详细了解情况后,与特邀调解员、乡政法委员和村干部联合进行调解,共同和当事人进行了耐心地沟通交流,面对双方的怨念和委屈,她本着化解矛盾、实际解决纠纷的初衷,向双方当事人释明法律关系,积极引导换位思考,并就双方争议的过错程度、赔偿数额等问题进行解答。经过多轮调解,双方终于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并当场履行了给付义务。就此,一场村民之间的纠纷在法官、特邀调解员、乡镇政法委员和村干部的联合调解下成功化解。
以调解之器,修复社会关系
南佐镇的景大爷年近九旬且体弱多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因老人将多年积蓄出借给老三的孩子,导致老大和老二心生不满,多年积怨爆发,进而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无奈之下,老人诉至法院寻求帮助。
张文静接到该案件后,认真听取了老人的诉求,随即就将其子女邀请到法庭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她不仅依据法律规定,向当事人讲解赡养义务的重要性,更从亲情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子女们深刻认识到亲情的无价与珍贵。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子女们渐渐放下成见,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从最初的各执一词,到慢慢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困难,最终达成一致的赡养协议:借老人的钱都如数归还,而后将钱都存在老人的名下,存折放在家里长辈手中,轮到谁照顾老人,衣食住行由谁负责,老人生病需要花钱,由三个儿子平摊垫付,之后可凭医疗费票据在老人的账户上支取。当事人均表示接受,并同意轮流照顾老人,老人也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不仅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修复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原本紧张的家庭氛围重新变得和谐融洽,子女们与老人之间的隔阂也逐渐消除。事后,张文静专门去老人的家里进行了回访,看着老人干干净净的穿着、红润的面庞和幸福的笑容,她由衷地感到欣慰。
以法治之光,护航青春成长
作为“三下三进三联动”工作的践行者,张文静担任两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她经常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带去生动而深刻的法治课。课前,她会跟学校充分沟通,了解学校对于内容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认真准备讲课内容。课堂上,她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比如,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一名中学生因为一时冲动,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大打出手,导致对方受伤,最终不仅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通过这个案例,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冲动行事的后果,明白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冷静思考,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通过讲法治课,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法律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
以微薄之力,诠释司法情怀
“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但只要多做一点,老百姓就会满意一点。”张文静在办案过程中,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使案件的处理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听说法庭要在村委会开庭,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村民们纷纷来到了村委会。在村委会的小院里,张文静正通过巡回审判的方式审理一起劳务合同纠纷,她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认真倾听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仔细审查相关证据,整个审判过程严肃公正,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旁听。通过现场庭审,不仅让当事人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也让围观群众对劳务合同相关法律规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群众身边,切实把司法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在基层司法的漫漫征程上,张文静以坚定的步伐、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她不仅是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更是群众心中的贴心人。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她将持续推进“三下三进三联动”工作体系建设,继续为法治事业挥洒汗水,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懈努力,让法治的光芒永远闪耀在基层的每一个角落,书写出司法为民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