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治报》2024年6月28日版面图
《河北法治报》刊发原文
6月18日上午,元氏县人民法院宋曹人民法庭有这样一场特殊庭审。
庭审中,没有唇枪舌剑,没有激烈交锋,法官借助手语翻译耐心询问、及时安抚,于无声和有声交替间,让残障当事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听见”了公正的声音,为“沉默”的当事人点亮了一盏公平正义的灯,有力传递了司法关爱残障人士的温情。
原、被告均为聋哑人,2021年9月登记结婚,由于双方生活态度和认知的不同,两人在共同生活中产生了矛盾,男方便向元氏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婚姻关系。
承办法官张俊周在了解了案情和当事人的情况后,认为案件审理的关键是克服沟通障碍,倾听到当事人内心真实的声音,而这对法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通过特邀调解员前期的调解,了解双方当事人都会手语,并且能读写汉字时,承办法官立即向院领导汇报,并由院政治部联系了石家庄市聋人协会的专业手语老师。
庭审前,法官与当事人家属进行了沟通,并借助手语老师的翻译,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双方并无大的矛盾,只是因为生活琐事不顺心继而引发矛盾。
庭审中,法官放慢语速,控制庭审节奏,借助手语老师的专业手势,耐心、细致地询问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并在觉察到他们的情绪波动后及时安抚。手语老师也悉心领会当事人的手势、表情,准确地向法官转达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并帮助双方充分阐述各自的诉辩意见。当遇到当事人与委托代理人意思不一致时,法官借助翻译,准确地了解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愿,真正“听”到了当事人的心声,将公平正义的法律之声从有声的世界传递到了无声的世界。
庭审结束后,法官又借助手语老师的翻译,对当事人进行了耐心劝导,“我希望你们双方珍惜这份感情,可以通过手语或是微信等现代化工具交流,勇敢地、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聋哑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其诉讼权利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宋曹法庭在审理这起特殊的案件时给予聋哑人等特殊群体更多诉讼引导和人文关怀,把“为人民司法”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一环节。
手语翻译走进庭审,将司法之声传进“无声世界”。元氏法院将继续畅通助残绿色通道,方便残障人士参加诉讼活动,实实在在维护特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