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治报》2024年2月27日版面图
《河北法治报》刊发原文
大集上的人民法庭
“明天大家都早点来啊,记着又该赶集去啦。”2月19日下午临下班,元氏县人民法院南佐法庭庭长张文静提醒着大家。
南佐法庭位于元氏县南佐镇,单位门口就是热闹非凡的南佐大集,年前年后,赶集的人格外多。自去年8月南佐法庭恢复办公伊始,张文静就常常通过这个大集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同时也是向老百姓告知南佐法庭重新“开张”,有事再也不用跑到25公里外的县城法院了。
第二天,“普法摊”一摆好,就有老百姓围上来问这问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只要有弄不懂的烦心事,大家都过来问问。上一次“摆摊”,张文静就收到了一个年底讨薪的事:
前些年这里的煤场特别多,有一个正定人也在这里开了个煤场,侯村的5名村民去打工。干了不到一年,正定人回家了,这5名村民的工资也没给。有一位老人被拖欠的工资最多,一万多元钱,三四年过去了,老人不知道怎么去要。去年年底,老爷子一个人骑电动车从家里跑到正定,盯在老板家门口,四天没有回家,每天只吃一顿饭,但愣是找不着人。
年前,老人来赶集时看到了法庭的普法摊位,就上来咨询。张文静耐心地听老人介绍完,把他引导到诉服中心,由工作人员帮着老人写了诉状,然后又让他和其余四名工友一起约好,来法庭签了字。张文静在与他们聊天时发现,五位老人讨薪的证据并不充分,只有协调解决此案才为上策。于是,张文静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被告的电话,联系上了被告。电话中,被告对欠薪一事倒是承认,这让张文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之后,张文静带着调解员专程赶到正定,经过耐心工作,五位老人终于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据介绍,2010年南佐法庭工作人员全部被抽回县法院,法庭停止办公,一直到2023年8月,南佐法庭才再一次恢复办公。法庭恢复办公之初,分配的管辖范围是周边五个乡镇,仅仅半年时间,通过法庭一次次的赶大集吆喝宣传,姬村镇、北褚镇的老百姓也都来这个法庭。于是,县法院在充分调研后决定把姬村镇和北褚镇的部分村也划归南佐法庭管辖。
如今,南佐法庭的“摊位”在大集上出了名,南佐法庭也被群众充分认可。张文静笑着说,有两次在赶集时,他们开车出门,老百姓看到了,就说:“这是咱们南佐法庭的车,赶紧挪一挪摊位,给车让一让路。”
说起第一次赶大集,调解员牛学林记忆犹新,他向记者介绍起在集市上接到的第一起纠纷:钱某是西北街某小区的物业老板,由于小区需要换空气能,钱某向小区的老王借了两万多元钱,说以后从物业费里慢慢扣。但时间不长,钱某把物业公司转包了,自己回到了市里。2023年9月初,牛学林和张文静一起在大集上第一次“摆摊”,老王赶集时看到了法庭的摊位,就来咨询。牛学林与同事们了解完情况后,当场就给钱某打电话,钱某在电话里也承认这个借款,并表示同意进行诉前调解。时间不长,钱某和老王在法庭调解下,签订了分期偿还的调解书,这一纠纷很快得以解决。
调解员李良夕曾经是法庭的老审判员,1976年就到法庭上班,这次法庭恢复办公招调解员时,李良夕积极报名。他说:“退休后很多人找我打工,但还是对法庭有感情,还是愿意在这里工作。”家住东北街83岁的荆老汉和他的三儿子赶集时来到法庭,说老大老二不赡养老人。李良夕和牛学林便详细询问缘由,又和老人把财产明晰清楚,当着一家人的面交给了老人的侄子保管,然后安排好轮流赡养老人的事情。荆老汉在村里逢人就夸法庭好,说法庭是真给老百姓作主,给老百姓解难题。
当然,也有一些纠纷比较复杂,调解员调解不下来,这时,张文静就亲自出马,给老百姓主持公道。黑水河镇旷村的老韩趁着赶集来到了法庭,说自己前些年一直在村里的面粉厂存麦子,到现在存了这么多年,可面粉厂以经营不好为由,既不给钱也不给麦子。案子分到调解员手中,调解员一看面粉厂厂长竟是自己的表兄弟,便信心满满地开展调解,但几次调解就是调不下来。老韩说,要还我麦子或者折钱给我,面粉厂却说,得给保管费用。没有办法,案子进入了开庭审理阶段。张文静经过认真审理,了解了具体的存麦子数量,然后经过耐心的诉中调解,让原告同意被告按1.2元每斤折价偿还了麦子。
据统计,南佐法庭实质化运行以来,在5个月时间内就收到案件222件,调解案件126件,调解率达68%。老百姓通过赶集就实现了自己的诉求,再也不用跑到县城打官司了,大家都高兴地称南佐法庭是“大集上的人民法庭”。